□本报记者 王向海
题记
张传奇是农民的儿子,17岁踏进河南心连心化肥有限公司(前身为新乡县化肥厂)大门后,他就与这家企业一见钟情,与“心连心”始终心连心。他忠贞不渝爱企业,他痴情毕生为事业,在服务“心连心”的36年里,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懵懂青年成长为“化工天才”,从一个只懂得拧螺丝的学徒工成长为管理干部。张传奇为推进企业发展穷尽心血和汗水,为推进行业技术进步倾注精力和智慧,一批由他独自或由他主持的创新成果已成为化工、化肥行业的新“国标”。张传奇由农村走进工厂、城市,而他的事业又从工厂、城市走向农村,总结他的人生成就是“壮大了企业、推动了行业、造福了社会”。他的“艰苦奋斗、爱岗敬业、超越自我”的创业精神成为“心连心”企业文化的重要内涵,被人们誉为“传奇精神”。
牧野故地,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地方,张传奇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他是农民的骄傲,虽然身在工厂,但他根扎农村,他的事业也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直到临终前,他的家依旧在农村。他是农民兄弟的骄傲,他是工人阶级的自豪;他爱岗敬业,视厂如家,钻研技术,创造了不凡的业绩,被誉为新乡的许振超,是新时期工人阶级的楷模。
但是,病魔却没有“眷顾”这样一个好人。张传奇因积劳成疾,积重难返,在与病魔顽强地搏斗了一年之后,2009年11月22日抱憾离开了他为之奋斗的化工事业,时年53岁。
“张传奇的成长历程,也就是企业发展的历程;张传奇的奋斗事迹,也就是企业进步壮大的一个缩影。传奇同志走了,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河南心连心化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心连心公司或心连心)董事长刘兴旭如是说。
他来自农村,虽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却创造了化肥生产行业新的“国标”。他一生完成技术改造160多项,小改小革不计其数,被誉为“化工天才”
张传奇属于“文革”时期长大的一代人,时代留给他们这代人的最深印记就是缺乏知识。
1973年,17岁的张传奇满怀对人生的憧憬走进心连心公司(前身为新乡县化肥厂),他立志要改变自己,要干出一番事业。
先天不足,后天补。张传奇利用倒班时间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他将4本像砖头一样厚的化工机械专著看了一遍又一遍。书本翻烂了,知识入心了,张传奇也“厚实”了。有了这个基础和台阶,张传奇的人生之路走得踏实、走得精彩。
张传奇为心连心服务了36年,他从一名普通工人干起,先后担任过班长、调度、车间副主任、生产副厂长、生产部经理、一分厂厂长等职务。从他的人生履历不难看出,他一直工作在企业生产一线。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心连心公司实施大规模技改。企业的转型重点是由碳铵改产尿素。
那时候张传奇对尿素生产原理一窍不通。为了尽快掌握尿素生产技术,他从零开始,先学流程,后学工艺,再学设备和操作。现为总经理助理、四分厂厂长的王平彪清楚地记得,张传奇没有经过尿素生产原理的学习和培训,可以说对尿素的知识一片空白。但他为了搞懂尿素,就让王平彪为他提供了尿素生产
工艺图纸,暗下决心一定要“啃透”。他一边识别图纸,一边利用平常巡检和下班后的空余时间,拿上笔记本像小学生一样到生产线上一点一点地问,一点一点地记。为了搞清尿素各个岗位的操作要点,他还虚心地向操作工人请教,当有新工人得知这个求学的中年人竟然是厂长时,惊讶之余更多的是敬佩。正是靠着这种一钻到底、一问到底、不弄清弄懂决不罢休的劲头,让张传奇一步步成了尿素生产方面的行家、专家。一年之后,张传奇就熟练掌握了生产尿素各个环节的工艺和主要操作技术。当时的尿素车间管理干部佩服地说:“虽然张厂长没有参加过系统的尿素知识学习,但他自学成才,硬是把自己培养成了尿素生产的专家。”
化肥行业的人都知道,尿素其实是一种无差异化产品。同样的尿素,同样的价格,要想取得好效益,只有走降低成本这条路。心连心公司之所以能成为全国前四强化肥企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他们的耗能低、成本低,而降低成本的主要法宝就是走技改之路。
张传奇一生花费心血最多的事情就是搞技术创新。他说:“世上的路都是人走出来的,我们为什么不能走一条自己的路呢!”
化肥企业最重要的设备是造气炉,之前,造气炉传统的直筒形夹套操作难度大,炉温稍有失常,就容易导致炉况恶化而无法逆转,这也是制约化肥行业提高产量的“瓶颈”。张传奇尝试着向这一顽症“开刀”。
在2004年的一段时间里,他一连十几天都在厂里住,查阅资料、测算数据、推理论证,直等到基础工作就绪后,他再到造气炉前指挥施工。张传奇的改造原理是把原有造气炉的低压“桶装夹套”革新为高压“锥形夹套”,这一技改的直接效果是提高造气炉的制气效率,有效减少造气炉炉壁热量损失和造气下灰的返焦数量。
这一创新工程是心连心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技改项目,经过技改人员的昼夜奋战,工程顺利完工。但是在开机之前,张传奇的心里还是踏实不下来,因为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设备改造成功只是一方面,如果开车运转失败,那一切都是白费。那段日子里,张传奇带着技术人员从第一道工序开始检查,一个小环节都不敢漏掉。等到好不容易检查完了,张传奇要求再复查一遍。当时,累得精疲力竭的技术人员都提不起劲来,张传奇就鼓励大家,“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开车成功,如果我们因为一点小小的疏忽而导致失败,那就前功尽弃了。”
最终,改造后的造气炉一次开机成功。仅此一项,每年就为心连心公司节约800多万元。
化肥生产造气功能的改造成功,深远意义还在于它改写了中国化肥生产的设备性能,提高了化肥科技工艺水平。这也是一项新的“国标”的诞生,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蒸汽分解率低的工艺“瓶颈”,使产气量大大提高,而且这一科研、技改成果还带动了中国氮肥行业造气设备的更新换代,实现了全国造气工艺技术的巨大进步。
在全国化肥行业分享了心连心公司和张传奇的科研成果后,创造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无法估量。
张传奇的名字传遍全国化肥行业,他被业界一致誉为“化工天才”和化肥专家。
张传奇的成功来自于他的长年积累,来自于他的处处留心。
还在张传奇担任生产调度的时候,为了掌握全厂的工艺流程,无论黑夜还是白天,都能看见他的身影穿梭于各个岗位之间,那些密密麻麻的管道和设备成了他最熟悉的伙伴。生产遇到问题时,他主动和操作工沟通,从深层次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后再去实施新的改造。一位工友说,正是老张有这股不断钻研的精神,才让他拥有了一把解决生产问题的“金钥匙”。
十几年前,造气系统准备试烧煤芽,当时既没有经验也没有参考依据,怎么办呢?张传奇有他的办法。每天早晨,煤场上有他手捧煤芽仔细观察、思考的身影,下班后有他观察造气炉下渣的身影。在一次去山东考察造气炉时,他从口袋里拿出随身携带的一个盒尺、一块秒表,测量、记录同行油压阀的起落时间,总结起落时间的长短对入炉蒸汽的影响。之后,他将自己的经验和考察来的数据相结合,总结出生产规律。在他的努力下,造气系统试烧煤芽取得成功。
有了那次经验,张传奇每次到同行企业参访,都要带上他的宝贝盒尺和秒表。他测量的不仅仅是实际的数据,也许他还“测量”着自己和同行的差距,抱着这样的虚心态度,他才实现了一次次的超越自我。
2005年,9#NH压缩机的六段冷排管爆裂,为了不影响生产,管焊工、钳工争分夺秒地进行检修。当时操作工引来消防蒸汽对六段冷排管进行置换,但一次一次的分析、试验仍是不成功,难道就真的没有办法了?张传奇不信那个邪!他经过冷静的分析后,巧妙地用水来代替消防蒸汽进行置换,同时用布和泥巴把六段冷排管裂缝处抱住,防止置换水从裂缝处流走。结果,他的这一奇思妙想促成了置换成功,为提前加机争取了宝贵时间。
在一分厂北造气的安装中,他先后提出了13项技改设想,这些技改项目成功实施后,每年为企业带来了近百万元的经济效益。
员工们都不解张传奇的点子为什么那么多,这也许只能用他的话来回答最准确:“一个人的经验要靠一点一滴的积累,来不得半点虚假,当你的经验达到了,你的实力也就提升了。”
几十年来,由他牵头完成的技改成果有160多项,小改小革不计其数。据企业统计,仅2005年以来,由他主抓的重大技改成果就有17项,这17项技术革新项目每年为企业创造的效益达900万元。
张传奇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人。他说:“要给工作多留点时间,只能在路程上节约!上班一分钟,要认真六十秒。”正是这种惜时如金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让他赢得了常人难以赢得的时间,取得了人们难以想象的成就
与张传奇一同进厂当工人的于之良师傅很佩服老伙计的走路功夫,“传奇那两条腿真中,就没有累的时候。他比别人走得快,比别人走得多。”
与其说张传奇在走,倒不如说他是在跑。张传奇有这样一句口头禅:“要给工作多留点时间,只能在路程上节约!”
老于师傅至今记忆犹新,他说,就是作为一名专业巡检工,每天能在那么大的厂区里转上四五圈也就累得不行了,可是张传奇每天都要转上七八圈,还常年不断。于师傅真是不理解他张传奇就不累吗?
说不累是假话,这是因为张传奇心中怀着使命、肩上扛着责任,是责任催促他快速前行。
员工赵民希说,张厂长喜欢操心是出了名的。化肥生产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行业,从黑色的原煤进炉制气,到白色的尿素颗粒包装出厂,这中间要经过20多道工序、40多个岗位,涉及上千台设备、上万个阀门,不同粗细的各种管道加起来就有几万米,而且每个岗位的生产设备不同、工艺指标不同、操作难易程度不同,整个系统连接的管道就好比蜘蛛网,纵横交错,让人一看就头皮发蒙。但张传奇对这些枯燥复杂的管道和阀门却能从兴趣十足,到了如指掌,“哪根筋连着哪里”他闭上眼睛一摸就清楚。他之所以能练就这样的功夫,并不是他比别人聪明,也不是他有什么秘诀,而是他比别人学习得更勤奋、更刻苦、更上心。用倾心形容他对待这些设备构造的关注、用痴情形容他对这份事业的关爱实在不为过分。平日因为他比别人多钻研了,多投入了,收获也就成了必然,他最终成就了事业,实现了壮举。
一路走来,责任催促他快速前行。
36年如一日,每天早晨7点钟以前,张传奇就开始在厂区巡查,之后是穿梭于生产线上,一忙就是一天。他关注生产系统中存在的问题,绝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每当生产出现问题的时候,他就会把“家”搬到厂里,在生产现场一待就是几天,甚至十天半月,直到生产系统恢复正常。他很少待在办公室里,无论白天黑夜,在最需要的地方总能看见他的身影。有一年设备检修后,生产系统一直不能正常运行,张传奇在检修现场连续奋战了数十个小时,眼里布满了血丝。看着弯腰忙碌的他,有员工心疼地说:“张厂长,您去歇会儿吧!”可他头都不抬摆摆手说:“生产不正常,我咋能去休息啊?”说话间,他从兜儿里掏出几个红辣椒放在嘴里嚼,说:“这东西好,能提神儿!”就这样,直到生产系统恢复正常,他才放心离去。
不敢懈怠,责任催促他栉风沐雨。
2006年冬天的一个夜里,天下着大雪,大约在晚上10点钟,当时的老造气岗位生产出现大幅度波动,气量紧、阻力大,系统被迫减机减量生产。这个时候,忙碌了一天的张传奇刚刚回到家中,他还没有来得及吃饭,就听到了这一消息后,他不顾爱人劝阻,站起来就往外冲。当时恰巧他的摩托车被别人借走了,心急如焚的他顾不上天黑路远,立刻步行从离厂20多里的家中往厂里赶。当厂里派人去他家里接他时,他已经步行了15里地,离厂区只有5里地了。“造气炉咋样了,好点了吗?”当同事们将匆匆赶路的他拉上汽车的时候,他顾不上一路上摔跟头的疼痛,顾不上扑打一下身上的落雪,心中想着的依然是造气炉的异常。
保驾护航,责任催促他风雨兼程。
张传奇走路步子大、速度快是出了名的,一年365天,他总是在路上,在生产一线。为了保证节假日的生产安全,他主动要求在假日里值班。他巡检频率高、走路快、眼头亮、感觉准,所以也就保障了企业在故障易发期间的安全生产。
张传奇曾说:“我是把自己的命运与企业捆绑在一起的,没有企业哪有我!没有企业的繁荣,哪有我们的幸福!”这也就不难理解他的人生追求了。
是那份责任,让他十分灵敏。有一天早晨,当他巡检到压缩岗位时,觉得一台压缩机响声有点重,他凭经验判断是活塞杆已断裂,遂命令紧急停机检查。打开机器一看,果然是活塞杆在螺帽连接处断裂。由于他的准确“号脉”,让企业及时避免了一起机械事故。
是那份责任,让他不敢懈怠。他常常会在造气楼下驻足观望和沉思,有时会从拉渣车上拿起一块炉渣,放在眼前仔细查看,再用手掰开,看看炉渣内部是否烧透等情况,分析火层分布如何,蒸汽是大是小,随后再把工段长叫到身边进行切磋。
张传奇是行业里公认的造气大师,他这个大师可不是徒有虚名,是他在与时间赛跑中一点一滴“熬”出来的。
“要做有心人,才会有进步。”张传奇奔着当不了科学家,也要当技术精英的目标一路走来,他不断创新、不断进步,让“传奇精神”成了又一张企业名片
几十年来,张传奇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在不断成长;而企业的发展壮大也从未离开过张传奇等老一代心连心人的鼎力支撑。与其说是企业的发展培育了张传奇们,倒不如说是张传奇们发扬艰苦奋斗、爱岗敬业、超越自我、无私奉献的拼搏精神,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几十年前,全国碳铵企业有2000多家,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和优胜劣汰的洗牌,现在仅存300多家。而心连心公司能从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成为单个企业规模全国第一、经济总量全国第四的上市公司,这无不倾注了以张传奇为代表的企业创始者们的心血和汗水,这种付出和奉献,也就是“传奇精神”的生长之源。
心连心公司以品质优越、诚信社会的形象享誉全国,而“传奇精神”也以不断超越、造福社会的口碑被广为传颂。由此,心连心公司就有了两个品牌,一个是“心连心”,一个是“传奇精神”。
“笃信好学,执事敬业”是心连心公司的企业精神,而这个企业精神是从“艰苦奋斗、爱岗敬业、超越自我”的“传奇精神”中提炼而来的,因此,“传奇精神”也就是孕育企业精神的土壤和源泉。
张传奇说:“任何困难在强者面前都是一个纸老虎,我们只要善于学习就会成为一个强者。”“我们现在是在摸索中前进,不要害怕前面有石头,敲开之后,那就是宝藏。”终身学习,自强不息,不畏困难,拼搏进取,张传奇用实际行动对心连心文化内涵进行了诠释。
张传奇从当普通工人时就养成了勤学善思的好习惯,他手中常常攥着一个小本本,走到哪里学到哪里,走到哪里记到哪里。他总有问不完的问题,总有解不完的难题。后来他“提干”当领导了,但手中的小本本始终没有变大,而渴求知识的热情也始终没有变小。他的小本本上写得密密麻麻的,什么都记。一些同事有不理解的,张厂长这是在搞什么秘密呀。终于有一天,他的小本本起大作用了,从他的一个接一个的奇思妙想、从他的一个接一个的创新成果上,大家彻底明白了他的“掌中宝”里的大天地。就是那么一个小本本,折射的是“艰苦奋斗、爱岗敬业、超越自我”的精神实质。
挑战一些行业尖端课题,他都是凭借着自己的积累、毅力和爱岗敬业的精神攻破难关的。在造气改造期间,他经常在现场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每天早早到现场,晚上最后一个离开,他的执著精神,感动着参加技改的所有员工。
眼看着他那么累,有同事就提醒他注意休息,但他总是满不在乎地说:“放心,我身体好着呢,咱有一百斤的劲决不能只掏九十九斤!”他时常会把工作带回家,有时半夜会突然爬起来拿起纸写写画画的,爱人就说他犯神经了,他说不是神经了,是要成神啦。第二天下班回来他就喜形于色地跟妻子说:“那事真的成了。”他所说的“成了”的事情是一项技术
改造,他通过对各岗位外排废水碱度、硬度的数据分析,结合各生产岗位对所需水质的质量要求进行全面分析后提出“综合管理,分级使用”的综合利用方案,把脱盐水等岗位的高等级排放废水,送到较低等级用水的岗位重新使用,然后,再把低等级岗位的外排废水送到厕所,代替了原来冲洗厕所的一次水。2007年,这项技术在“全国化工企业环境保护现场会上”受到关注,与会专家对张传奇的这个方案给予高度评价。专家们称:“心连心的污水治理工作另辟蹊径、综合治理,走在了全国同行的前列。”
氧含量可以说是氮肥生产的最大忌讳,它直接影响到安全生产。造成氧含量高的原因主要是阀门起落不到位,阀板下有积灰。为解决这一难题,张传奇每天蹲到车间二楼看阀门,跑到微机室看炉温。经过一个多月的“蹲点”观察,一项技术改造方案在他脑海里形成:在下行阀阀体的方门处加蒸汽吹掉下面的积灰即可解决这道难题。他指导施工人员用管子从入炉蒸汽处接蒸汽,连接一个液压阀,再利用空气阀油管引动力源,同空气阀共用一个电磁阀,使得这个液压阀同空气阀一同起落。经过验证,效果特别明显,氧含量高的问题迎刃而解。
张传奇平时经常不在办公室,总是在下面巡检,哪里有什么问题,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寒冬里修设备,为了能进入施工的方位,他第一个脱得只留下贴身短裤钻进去;生产现场失火,有的人往外跑,他却往塔顶冲;遇到大雨排水沟被堵,有人怕脏不愿下,他又第一个跳了下去。往往在严冬季节,由于气温低,致使油上冻、水结冰,稀油站因没有加热器,没有办法对油进行预热。由于油温低、水结冰,压缩机不能开车,以致全系统的开车也非常困难。怎么办?张传奇独辟蹊径,打破常规,引来蒸汽管用蒸汽给油进行加热,对压缩机轮流开机,实现了在气温极低的情况下压缩机同开两台机器的任务。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张传奇毕竟不是神,他对工作如此专注,在其他方面就会有盲点和疏忽大意。
爱人苗素芬说他犯神经不是无缘无故数落他。张传奇把大部分精力奉献给了企业,这连他自己也觉得在家里很理亏,所以他要能挤出一点时间,就主动回家干点活,一般也就是拖拖地,打扫打扫卫生。但是有一次的“积极主动”干家务,还真是出了犯神经的事。大概是2002年的小麦收割季节,一天晚上当张传奇在厂里忙完工作后,赶回家已经是黎明时分了,他没有顾得休息,就找了一把镰刀上自家的农田里割麦子,但谁知他忙活了大半天,收割的却是别人家的麦子。
“家里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厂里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如果把这看成是他的豪言壮语的话,还得听听他爱人苗素芬的解释:“传奇有两个家,两个老婆,工厂也是他的家他的老婆。因为他在工厂待的时间比回来的时间长得多,最后俺也就算弄明白了,他更爱他工厂那个家。”36年来,张传奇时时处处为企业着想,却很少想过他自己,想过他的家。就在癌症晚期吃饭困难、难以入睡的情况下,他还与前去探望他的同事探究生产难题;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牵挂着、关心着三分厂的开车情况和一分厂的优化技改项目。他泪眼蒙眬地说:“我真想回去看看,看看同事,看看咱们的生产线!”他不舍得离去,他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做完……
由张传奇书写的“传奇精神”已成为新一代心连心人的精神支撑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制胜法宝,而弘扬“传奇精神”已由心连心公司扩展到当地社会的方方面面
天妒英才,抱憾离去。对于行业来说痛损了一名英才,对于企业来说折损了一员大将,对于家庭来说怜损了一位亲人。
在一次张传奇的事迹报告会上,他的女儿张彦歌说:“一次我去医院看爸爸时,他让我陪他去散步,我本想搀扶着他,可他却坚持不让,笑着说自己还没老,可我还是拉住他的手。我开心地说,爸,这段时间我感觉挺幸福的,长这么大,咱们全家人还没有像现在这么长时间在一起过。爸爸说,傻闺女,你怎么还是个小孩儿啊。这是我长大后第一次拉父亲的手,尽管爸爸的手已不再温暖,但我心里感觉很温馨;尽管爸爸的手已不再有力,但我感觉这就是依靠。可是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这第一次竟成了今生的最后一次。”张传奇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企业,很少关心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家。家人也曾有过抱怨,但是,已经长大成人,并且做了张传奇同事的张彦歌早已理解父亲的作为,人间大爱,不仅有言行的偎贴,还有心灵的牵挂,她为有这样的父亲而骄傲。
对新一代心连心人乃至更广泛的工业企业的职工来说,学习“传奇精神”尤为重要。在年轻一代员工中间,正好缺乏的就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超越自我的创新精神。学习“传奇精神”,对于“医治”一些年轻人的信念缺失、思想懈怠是一剂良方妙药。
人们不会忘记,张传奇把为人师表、教人学步、助人成长也看做是为企业积攒财富,所以他严厉、上劲,要看到谁不认真、进步慢,他脾气上来了就吵人。现为心连心三分厂副厂长的张永就没少挨张传奇的吵。当时张永也有些不理解,甚至也有抵触情绪,但过后想想,张厂长这也是好心,是恨铁不成钢,是急于为企业培养人才。张永说,他们那一批人,几乎谁都挨过张传奇的训斥,大家甚至都惧怕张传奇,有时走路都要躲着张厂长。但是那一批中生代人才都在张传奇的督促下、吵骂下,成长起来了,大都担任了心连心公司重要岗位的职务,是企业真正的中坚力量。
人们不会忘记,张传奇性格直率、不拘小节,刚开始接触他都会让人犯怵,认为他难以接近。但熟悉他了,就会发现他是一个热情奔放的人、关心他人的人。2006年秋天,员工张佩的父亲突然生病,病情十分危险,可是地方医院医术水平有限,不得不去请市中心医院的专家,但这需要有汽车接送。想来想去,小张没有其他办法,于是就吞吞吐吐把情况告诉了张厂长。没想到张传奇听后埋怨他说:“你是咋搞的,家里出了恁大的事儿,现在才说。”说完,他立即安排司机去市里请专家。之后又多次询问小张父亲的病情,问住院的费用够不够,还有没有其他困难?又叮嘱小张在医院安心照顾父亲。当时感动得张佩热泪盈眶。这就是真实的张传奇,他在工作上不讲情面、严厉要求,在生活中关心下属、情同手足。
“传奇精神”这一宝贵精神财富在中国化肥行业熠熠生辉。她在集中体现了老一代创业者的优秀品质、奠定了企业文化的基础的同时,推动了行业的大发展。全行业6000多万吨的尿素产能,每吨节约1公斤煤炭,每年就能为国家节约原煤6万吨。张传奇的创新在全行业的推广,带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升级和科技进步,在中国氮肥行业的创业史册上,“传奇精神”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传奇精神”还为社会资源有效节约、降低农民种地成本作出了巨大贡献。
张传奇同志虽然已经走了两年多时间,但“传奇精神”一直在新乡县36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乃至整个牧野大地上不断传唱。在机关单位、在工矿企业,张传奇的“艰苦奋斗、爱岗敬业、超越自我”的创业精神在不断深入人心,在不断推动着各项事业的发展。
在“传奇精神”发源地心连心公司,每一位员工已将“传奇精神”融化于心,见诸于行。“传奇精神”已成为心连心每个人的动力源,他们正在携手书写一部更加精彩、更加辉煌的创业传奇。
“传奇精神”之所以能打动人心,就因为它诠释了忠诚事业、无私无畏的坚定信念,就是因为它揭示了挚爱无悔、不求回报的做人道理。“传奇精神”给人力量,“传奇精神”给人启迪,“传奇精神”给人鼓舞,“传奇精神”给人信心。
在心连心公司,也涌现出了一批“传奇精神”的优秀传承者,更由他们影响了一大批心连心工友。他们中间有坚守使命的徐豪,有勇担责任的原林,有身先士卒的张四东,有精益求精的单吉友,有务实创新的张宝珠,有以身作则的李法召,有打铁首先自身硬的李玉强等。
2010年12月13日,新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刘孟英撰文《学习张传奇,争做当代合格职工》,在《新乡日报》上发表。
2011年6月28日,新乡县总工会颁发《关于在全县职工中开展向新时期职工楷模张传奇同志学习的决定》。
近两年来,由新乡县总工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传奇精神”报告会正在牧野大地上延续。
2012年4月25日,新乡市总工会举办张传奇事迹专场报告会,张传奇事迹和“传奇精神”在整个新乡地区广为传颂。
…………
人虽已故,精神永在。
传奇,你一直在我们身边,从未走远!